1.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網 > 資助項目 > 廈門市資助項目 > 廈門其他資助項目 >

      廈門市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實施方案

      發布時間:2023-06-13內容編輯:宇辰管理 點擊數: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致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賀信重要精神,落實《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廈門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區的意見》,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統稱“蘇頌工程”),以科技創新引領城市發展動能轉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全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主線,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塑造廈門自主創新品牌,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引擎的發展動力機制,支撐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廈門力量。

      (二)發展目標

      到2026年,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創新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明顯提高,形成國際化一流創新創業生態,科技創新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成為支撐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海峽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樞紐。

      建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廈門科學城,建設一批具備國際水準的研發機構和大型科研基礎設施,涌現一批“廈門產”原創性引領性創新產品和技術,產生若干具有技術主導權、國際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爭取成為國家生物經濟先導區、國家新型能源體系布局中的重要支點城市。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3.6%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0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3件,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突破20%,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提升至國家創新型城市前10位,以科技創新為主引擎的發展動力機制基本形成,初步實現城市發展動能轉換。

      二、重點任務

      (一)建設高質量創新載體

      1.爭創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等廈門優勢特色領域,整合在廈研發力量,高標準建設嘉庚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籌建省海洋創新實驗室,爭取納入國家實驗室布局;策劃建設智慧儲能、高溫高壓高速極端環境等大型科研基礎設施。鼓勵牽頭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支持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成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國際協同創新平臺。在應急防控藥物、稀土材料等領域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推進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及其優化重組,在環境過程與污染防治、傳染病疫苗研發、海洋生物遺傳資源等優勢領域籌建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建設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

      2.打造廈門科學城創新“引擎”。以廈門科學城為主陣地,完善建設運營體制機制,集群化布局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效益成果孵化轉化載體,引育高層次創新團隊,打造廈門原始創新策源地、創新要素集聚地、未來產業培育地、綠色智慧新城。組建科學城建設運營管理機構,協同推進翔安蓮河片區開發建設與環東片區優化提升。推動研發總部集聚,規劃建設科學城Ⅰ至Ⅲ號孵化器,聯動共建未來產業科技園,在北京、上海、武漢、綿陽等區域布局“創新飛地”,舉辦“蘇頌杯”系列創新創業賽事,構建“研發機構+孵化器+專業園區+創新飛地”的產業孵化培育體系,加速國內外硬核科技創業項目落地。策劃建設科學城頂尖科學家創新中心。打造國際人才社區,謀劃打造特色科學小鎮。

      3.加快科技園區創新鏈升級。圍繞各園區產業功能定位、發展需求,優化提升科技創新創業配套服務,布局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技術服務、小試中試、創業孵化等功能型平臺以及共享車間,打造全鏈條服務體系。加快可靠性實驗室、轉化醫學研究促進中心等建設,爭取全國新技術新產品交易評估中心落地廈門。推動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業孵化載體專業化、市場化、鏈條化發展。打造“科技樓宇”,推動建設若干“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相互配套的綜合體,加速園區空間提質增效。促進同翔高新城、軟件園、廈門生物醫藥港、省級海洋高新區等高質量發展。

      4.建設科創功能突出的創新城區。實施千萬平米科創空間構建行動,推動城市形態更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耦合,營造“科技之城”氛圍。推動建設廈門創新館、海洋主題科技館、蘇頌天文館、航空航天和減災等科技博物館集群,并依托其布局一批應用場景和體驗中心。聚焦老舊廠房改造、閑置空間盤活等需求,嵌入式融入孵化器、科創服務中心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創新街區、城市“硅巷”和創業社區,打造城市“無邊界科創園”。鼓勵與高校院所合作,利用校園周邊存量用地、存量建筑建設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業孵化載體,打造“環廈門大學科創谷”“集美大學城創新街區”等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加快推進開元創新社區、金磚數字工業智谷建設。

      (二)壯大科技創新主體

      5.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企業千億研發投入引領計劃,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培育一批高精尖特企業。依法推動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研發費用補助等惠企政策扎實落地,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支持實施1000項科技攻關項目,推動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轉化應用一批高質量科技成果,助力企業加快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提升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推動向創新鏈前端攀升,重點支持規模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培育科技型骨干企業。推動科技型骨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探索產學研協同攻關和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解決跨行業、跨領域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6.激發國有企業創新活力。實施“國企培羽”專項行動,構建激勵國有企業創新長效機制,促進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穩步提升,支持國有企業布局新賽道新領域。完善國有企業創新導向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全面落實科技創新投入視同利潤、年度增量部分按150%加計考核等支持政策。鼓勵國有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人員分類評價體系,實行工資總額單列等激勵機制。支持國有企業向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轉型,探索采取資本市場融資、國資資本金注入等方式,增強創新能力。支持建發、國貿、象嶼等優勢國有企業加大研發創新力度,聚合資源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建設全國一流、世界一流企業。支持火炬集團等具備條件的國有企業平臺化發展,牽頭搭建開放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專業孵化空間、創新基地,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

      7.大力培育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啟動培育新型研發機構蘇頌行動,規劃建設100家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實驗室。鼓勵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中央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國際創新合作組織等來廈建設“蘇頌”系列新型研發機構。面向重大需求試點以“揭榜掛帥”等方式建設若干高水平示范性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成立聯合實驗室。健全新型研發機構分類建設、分類支持、分類考核機制,構建建設經費、運營經費、資本金投入等多元化支持模式。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專業孵化空間,為內部孵化項目及外部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吸引上下游企業聚集。促進廈門國創中心先進電驅動技術創新中心、廈門市創新生物醫藥研究院、天馬新型顯示技術研究院等在建新型研發機構交叉融合、協同聯動。

      8.增強高校院所科技創新能力。支持廈門大學、中科院城市環境所等在廈高校院所優化學科布局,建設國家基礎研究中心、前沿科學中心和未來技術研究院,鼓勵聯合科技領軍企業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探索“學科+產業”新型創新模式。推動部、省、市共建海洋三所。支持“嘉庚號”“向陽紅3號”科考船開展深遠??茖W考察。加快醫學攻關等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實施“產研交融”行動,鼓勵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人才通過掛職、兼職、項目合作等方式實施雙向流動,促進技術互通、需求共享和人才互補。推動“訂單式”人才培養,支持在廈高校院所緊扣我市產業發展需求設置特色學科(專業),為企業提供精準人才培養服務。

      (三)加強科技創新制度供給

      9.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機制。擴大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科研單位在科研活動中的選人用人、科研立項、經費使用、成果處置及其收益分配、職稱評聘、設備采購等方面自主權。推動探索對高校院所等科研單位實行不同于一般事業單位的管理制度,對科技人員實行不同于行政干部的管理方式。強化績效導向,支持市屬高校院所探索試行年薪工資、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更加靈活的薪酬制度。支持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發起設立不納入機構編制管理的事業單位或企業類新型研發機構,組建投資管理機構,打造推動全市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支撐平臺。推動擴大省創新實驗室自主權。

      10.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開展“技術源頭掘金”行動,瞄準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啟動科技掃描和成果追溯,挖掘遴選形成重大科技成果清單。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支持智能摩擦等顛覆性原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探索財政科技資金跨區域使用機制。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推動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機制。支持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加速挖掘和釋放基礎研究成果價值。成立廈門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市、區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實施技術經紀(理)人養成計劃,推動開展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聘工作,支持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廈門)建設,組建技術經紀(理)人事務所,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11.推進人才發展機制改革。升級“群鷺興廈”人才工程,推進國際化引才育才,打造吸引和集聚海峽兩岸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重要平臺。突出首席科學家頭雁作用,每個重點產業遴選1-2名首席科學家,給予連續5年科研經費支持。依托高能級創新平臺、重大科技項目,大力支持發展“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等新型研發形態,引進培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青年科學家和青年科技人才,試點對35周歲以下、首次在廈加入研發機構的優秀博士“免評審”直接給予市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創新項目支持。優化科技獎勵結構,加大對一線科技人員和青年科學家的獎勵力度。試點柔性引進領軍人才團隊連續3年穩定科研經費支持機制。探索周轉編制管理,設立“高層次人才編制池”。持續深化外籍人才服務管理改革,推動探索更加便利的外籍專業人才執業、居住等制度。

      12.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優化支出結構,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堅持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確保財政對科技投入只增不減。強化創新策源,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夯實動能轉換基礎,集中不少于300億元的財政科技投入,重點支持建設省創新實驗室、大科學計劃、大型科研基礎設施、“蘇頌”系列新型研發機構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及“卡脖子”技術攻關、前沿技術研發等重大項目。運用“財政政策+金融工具”的方式,擴大技術創新基金規模,用好科技創新創業引導基金,做強做大科技信用貸款等科技金融產品,優化科技園區投融資體制,籌集各類資金 3000 億元,鼓勵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科技園區建設和升級發展,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四)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13.完善科技創新法規政策。推動科技創新法治化,落實《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科技創新若干規定》、《廈門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促進和保護條例》,按程序適時修訂《廈門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推動制定促進科技創新、廈門科學城建設、科學技術普及等地方性法規。充分發揮科技顧問、企業家、科技智庫等決策咨詢作用,加強政策預評估和后評估,完善政策評價、反饋和調整機制。

      14.優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出臺培育發展科技服務業專項政策,完善科技創新創業資源共建共享共用機制。打造“鷺創通”科技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全市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一張網”。探索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開放共享機制,支持企業參與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組建廈門創新創業研究院,為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創新創業加速服務。實施“場景鷺島”行動,搭建場景創新實驗室,定期發布場景“機會清單”、“能力清單”。組織實施科技創新應用場景示范項目,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建設更多工業應用場景。

      15.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推進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建設。深入開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專利導航、專利布局。高標準建設中國(廈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推進創新成果產權化,培育高價值專利、知名商標品牌、特色地理標志,打造特色精品版權。推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創新,推動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租賃、擔保、保險、信托等融資模式創新。加快海絲中央法務區知識產權要素供給側保障綜合體建設,打造知識產權中心商務區(CBD)。

      16.加強海峽兩岸科技交流合作。推進建設國家級對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策劃設立海峽兩岸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廈門工作站,推動國家科技計劃大力支持海峽科技創新合作項目,持續開展兩岸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研討會等品牌活動。在集成電路、第三代半導體、海洋、中醫藥等兩岸優勢特色領域,探索建設閩臺創新聯合實驗室,推動建設閩臺道地藥材查驗檢測平臺、化妝品保健品檢驗檢測中心等創新平臺,持續推動擴大對臺企資質和行業標準互認范圍,促進產業合作與科技成果雙向轉化。加快建設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廈門兩岸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示范區。

      17.促進開放創新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扎實推進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加快建設標準及知識產權互認等新工業革命領域賦能平臺、中俄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策劃金磚國家科技創新孵化中心等新一批標志性平臺、旗艦項目,支持企業“走出去”。吸引境外知名高校院所、跨國公司等來廈設立研發中心和創新基地。支持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離岸孵化器、離岸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通過“海外孵化-國內加速”、“海外研發-國內轉化”等方式,加強與國際創新產業高地聯動發展。

      18.提升市民科學素養。實施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持續推進科技創新資源科普化,推動科普(教育)基地升級發展。推進科普數字化,建設一批線上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對前沿科學技術的宣傳推廣。建設基層科普服務站,讓科普更多惠及群眾。加強青少年科學教育,鼓勵和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和科普志愿服務。推進“廈門科普研學”特色品牌建設,探索設立科普基金,發展科普產業,加大優質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探索開展科學傳播專業職稱評審,壯大科普人才隊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型城市、廈門科學城等建設。設立科技創新專項考核指標,明確各區各部門目標任務。定期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各區(開發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力量,探索差異化創新發展路徑,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高地、科技強區。

      (二)強化協作聯動。各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升創新意識,完善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協同推進任務措施落地見效。建立健全督導考評機制,定期對各項任務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總結和通報。

      (三)健全容錯機制。提高對創新失敗的容忍度和創新探索的寬容度,對政府部門、高校院所、國有企業等在推動創新和成果轉化中出現失誤或影響任期目標實現的,依法依規予以容錯,構建鼓勵創新、包容失敗、干事擔當的良好生態。

      (四)厚植創新文化。加強科研倫理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傳承千年蘇頌文化,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亚洲不卡观看,日本高清在线观看视频www,欧美日韩国产码综合一区在线